查看原文
其他

我曾到过台湾:日月潭、陈为廷、王晓波

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2-05-21

关注林一五


大事不糊涂

2020
08.14
星期五




01



十年前的经济法课上,我和老曾以及小新坐在一起,缩着脑袋开小差。那次开小差的结果,是我们组成了一支实践支队,前往台湾访问。

2010年还没有自由行,必须以团体的形式,先拿到邀请函。小新当时是学校里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的会长,前一年刚代表学校参加完央视和台湾那边组织的海峡知识竞赛,这方面有一些关系。

两岸交流协会的外联部长是后来赴哈佛师从王德威的丁如,也是我在文学院一份报纸认识的朋友,那个学期她正在国外交流。跟她和协会里的其他人打过招呼,小新让我临时加入协会,接手联络工作。


至于能折腾的老曾,他去小桥买了五十块钱串,熬了一个大夜,整出来一份策划书。第二天,策划书交到交流协会指导老师那里,做了一些修改,通过了。

第三天,老曾拿着计划书去院长门口堵门——院长是研究港澳台法律问题的,院长答应先看看策划书,然后做决定。

过了几天,院长答应了做我们的指导老师,让我们意外且惊喜的是,他还答应把我们的访问团挂靠在他的两岸法政研究中心下面。

又过了几天,台湾那边夏潮基金会给我们发来了邀请函。

时间定在一月初寒假,过年之前。

本来我应该负责找几家律所,拉一下赞助的,但时间紧迫,策划书发出去,还没等到回复,就要动身了,所以最后是自费。

我们各自找来几位身怀绝技的能人异士,搞新闻的,搞美术的,能说会道的,沉着老练的,一个访问团算是正式拉了起来。


现在看来,这个访问团有两个大八卦。

一个是老曾后来成了院长的得意门生,这点当时我们还不知道。

另一个是队伍里的南西(《南西》)说我有个高中同学放寒假也在台湾,到时候让她跟我们一起行动好不好?在台湾这个同学来了,扎着辫子,挎着包,和南西一个穿红,一个穿绿,用贵阳话插科打诨,嘻嘻哈哈。这个同学叫陈粒,后来成了知名歌手,这一点当时我们也不知道。




02



在台湾的行程很紧凑,玩的少,访问多。从夏潮基金会,到花莲慈济会,到国民党智库,到一个国民党湖南籍的老将军们组成的协会,再到《海峡评论》编辑部,光大学我们就去了三个,台大、政大以及新竹清华。

我们见了许多人,可能浮光掠影,但对台湾,也算获得了一个大致印象。

就我而言,这个印象里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有三点,分别是日月潭、陈为廷和王晓波。


日月潭

我也学过《日月潭》这篇课文,但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,日月潭会那么美,比课文里描述的美一千倍。


我记得我们是下午到的日月潭,我在大巴上迷迷糊糊地睡醒,转头看窗外,一片纯粹的晶莹透明的绿松石颜色的湖面映入眼帘,阳光倾斜地照射在湖上,白色的雾气缓缓上升,由淡变浓,可以看出旋转的形状。

那一幕带给我的冲击是永恒的,我在庐山小旅店的天窗中眺望过星空,在嵩山的峭壁上凝视过刀劈斧削的书册岩,在江西的山区目睹过清晨从云团中落下的群山,我还在哈尔施塔特见过堆叠的小木屋身畔的山中湖泊,在青海远望寂寥天空下孤独的雪山,在苏格兰高地攀爬荒地与绿坡,但相信我,即使和全世界最伟大的自然奇观相比,宁静优雅的日月潭也不会输一分一毫。

台湾很美,毫无疑问。


陈为廷

台湾之行给我留下的第二个印象是陈为廷。前面说过,我们去了台大、政大和新竹清华。三个学校里,只有在新竹清华没有和老师座谈,接待我们的是他们的学生会。

他们组织了一场三个小时的讨论活动,告诉我们议程是由他们的明星学生先做一场简短的演讲,介绍台湾民主历程,然后跟我们讨论。


这个明星学生就是后来“太阳花”的“大将”陈为廷,只是当时我们都不晓得。

陈为廷给我的印象是他极度亢奋,你可以一眼看出来,他努力想表现得很博学、很礼貌,可激情似乎由他全身每一个毛孔往外溢散,他整个人是浮动的。他说话声音很高,中气十足,经常自顾自地哈哈一笑,感觉像那种自封的老大哥。

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他都讲了什么了,大概只记得他说话的语气不是讨论性的,而是宣泄式的,是传教式的,多是判断之词,少有分析之语。他可能以为自己的褒贬和讥讽是以巧妙的双关语表达出来的,但似乎他没有察觉出自己的做作。

从这张穿着马列掏五毛的摆拍照片,可以想见陈为廷的风格。他还有一张更有名的侮辱天安门的照片,我就不放了。

我们在台大和政大,以及国民党智库的座谈,谈话都很开陈布公,不会在表述意见的阶段遮遮掩掩,主要精力都花在各自理由的交锋上。对比陈为廷和那些学者,可能这就是学生和成年人的差别吧。

我坐在下面,反正没有被他说服。那个学期,我正在修赵晓力老师的西方法律思想史,知道赵老师的人就会知道这门课很难。我们从王绍光先生的《民主四讲》开始读起,然后直接回到古希腊,读《公民大会妇女》、《苏格拉底的申辩》、《云》,再花大半个学期逐篇精读美国《联邦论》(旧译《联邦党人文集》)。

赵老师的课破除了我对“民主”这个词的迷信,让我知道了“民主”也有不同种类(比较有代表性的:古希腊的古典民主,达尔总结的美国式的选举程序民主,列宁提出来的民主集中制)。

读《联邦论》不止是读一本书,而是读一套书,还有《反联邦党人文集》、《辩论:美国制宪会议记录(上下)》的节选。

赵老师的课也让我发现,原来美国学者不说自己是民主制,而说自己是“带有民主色彩的共和制(democratic republic)”,或者一种“精英民主”。(还有一些更有趣的东西,比如阿罗不可能定理从数学上对投票制度的否定,比如洛克和《圣经》对三权分立的影响,比如美国最高院大法官这一非民主的机构怎么被解释出民主色彩,以后有机会,可以专门写文章探讨。)

坐在下面的时候,我默默地想,大概陈为廷并不懂得他大力推崇的民主,到底是哪一种民主;他也不知道美国实质上是共和制;他可能更不知道,民进党当年是捧着《毛选》反国民党的,直到今天,民进党内部的组织原则还是学的大陆,事实上采用“民主集中制”。


当时我很想跟陈为廷谈一谈我的想法。但陈为廷讲完,已经三个半小时了,新竹清华的学生会人员出来,说,好了,没有时间了,我们去吃饭吧。

陈为廷后来在"反服贸”里大出风头,后来又说要参选“立法委员”。

——插一句闲话,学政治学的时候,我是特别反对那种前脚出校园、后脚登高堂的政治人物的,你们工作过吗?了解过民间疾苦吗?知道老百姓的生活吗?

像港台那样,一出学校,就想去登上“议员”这样的高位,结果书也不好好读,社会经验也几乎等于零。让他们掌舵,下面的老百姓不觉得背脊发冷吗?


事实上,这些学生兵确实提不出什么有价值、接地气的方案,只会根据意识形态空喊口号。我看台湾的节目,有些以前的学生兵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,嘴里还是说不出像样的话,幼稚的要命。

说回陈为廷,他想要参选“立法委员”,但爆出从高中起到大学,几次三番管不住自己的手,性骚扰女同学和公交上的陌生女性,于是只好在台湾“立法院”“屈就”,做一个助理。


去年底还是今年初,据说陈为廷在脸书上出人意料地深夜感慨台湾政局,接着又火速删文,上了一次新闻。

我对陈为廷印象很深,因为他是我的同龄人,有过一面之缘,后来又成了台湾的风云人物,隐隐然是台湾青年的代表。

我总觉得,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出些什么,但每次这个念头一出现,我都摇摇头,觉得还是算了。


王晓波

去台湾前,我只知王小波,而不知王晓波。

老曾说我们要去《海峡评论》杂志社拜访一位统派老前辈。

我们在一个十字路口遇到了胖胖的、背着双肩包的王晓波先生,跟着他来到《海峡评论》逼仄的办公室。


地方都不够坐,我们有的人就站着。

采访过程中,王晓波先生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:“在岛内,我不是主流,也不是非主流,我是逆流!”

后来我才知道,王晓波先生当了一辈子逆流。他1971年在台大哲学系当讲师,1973年因“为匪宣传”而丢掉教职。

他是中国统一联盟最早的成员,1991年创建左派杂志《海峡评论》。

1997年被平反,重回台大任教。

2010年,王晓波先生送给我们一人一本书。我那本放在老家,书名已经不记得了,但我记得里面有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,王晓波先生说:与其说中产阶级,不如说中智阶级,有产不代表有“智”。


王先生的这个观点,这些年我越咂摸越觉得有道理。确实,现在社会上无“智”的、自以为有“智”其实无“智”的人,感觉越来越多了。一个又一个知识偶像的倒台,让我们看到了进步的希望,也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。

我们总忍不住追问:还有应该倒台的知识偶像吗?我的知识够不够?会不会又被骗了?

必须承认,直到今天,很多自以为有知识的知识中青年,还没有注意到,他们的知识不多不少,刚好被骗。

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,就是英语。很多人自以为懂英语、会英语阅读,但其实,他们对英语单词背后的文化内涵、英文表述暗藏的褒贬、对英文作者用词的习惯、对英语媒体的舆论氛围都缺乏了解,有时无法真正理解一篇文章的真实含义。

之前不就出现过某带有官方性质的媒体,把一篇讽刺中国的文章,当作赞美,组织人翻译,在国内宣传,贻笑大方的事情吗?

王先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提出“中智”这个观点了,我是很佩服的。


今年7月30日,王先生往生。同一天另一位岛内人物也死了。

我缅怀王先生。




03



前两天,岛内为一件事吵翻了天。这件事说出来让人发笑。

阿扎

美国卫生部长阿扎访问台湾,整个民进党政府骚动起来。结果,阿扎在见蔡英文的时候发表致辞,第一句话就口误了,用实际行动默默地支持了中国统一:


为了蔡英文的姓,岛内蓝绿吵翻了天,双方互指对方英文不好。


绿媒已经不顾句子通顺不通顺,也不顾意思通不通了,非要说阿扎说的是presidency。


台湾“国防部”也出来以官方身份支持绿媒。

结果呢,本周二,阿扎自己在接受采访时承认,我就是口误了,总共提到五次,我只口误了一次,你们肯定不介意的吧?


我想到了日月潭,想到了陈为廷,想到了王晓波。

我想到曾经在油管上碰见过一位台湾大学生,她得意洋洋地跟我说,今年台湾的经济非常好,银行的钱多得都贷不完。

她的话吓了我一跳,我小心翼翼地问:银行主要靠吸收储蓄、再借贷出去的息差赚钱,多得贷不完,是不是说明银行情况很危险啊?

小女孩没有正面回复我,甩手给了我几千字不知道从哪里粘过来的台湾新闻报道,那里面也没回答我的问题,通篇反正就是不明所以、似是而非的台湾这个好、那个好

动不动就粘几千字的台湾新闻做回复,是我碰到的很多台湾青年的惯常做法。


我又想到了几个人在国外的台湾朋友,他们曾跟我说过,台湾舆论环境反智,让人忍无可忍,因此不想回去。

在我上大学的时候,至少在我知道的学者圈子里,台湾曾经被很多大陆人视作“试验场”,对其抱有期望。可是它怎么搞成了今天这个样子?

我又想到了王晓波先生的“中智阶级”。

阿扎这事,我讲的是一个笑话,可我怎么也笑不起来。


—END—


往期

  1. 对反驳的反驳:为什么何伟先生的文章读着让人难受

  2. “那个叫‘何伟’的美国人小组管理员删除了你的发言”

  3. 为什么美国人不觉得自己“双标”:哈佛教授总结的五个美国神话

  4. 美国洗脑术:一文检测你会不会成为川普支持者

  5. 我来翻译翻译这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

  6. 美国为什么害怕抖音?

  7. 华为问题上,英国态度又双叒叕变了,这一次它打的是什么算盘

  8. 对美国关闭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的各方解读汇总

  9. BBC:西方凭什么统治世界?中国怎样错过了统治世界的机会?

  10. “嫖娼移民”,一种移民英国的新方式


·情况比想象中复杂·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


© 版权所有,侵权必究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若侵权,请联系我删除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